“帶上探摸桿,穿好救生衣,拿上安全繩,咱們出發!”早晨8點,一支由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組成的冰凌觀測小組登上黃河大堤開啟了一天的巡查。

冰凌觀測小組探摸根石,檢查工程完整情況。
2021年12月1日,黃河東營段進入2021—2022年度凌汛期,從那時開始,周海波和他的隊員們便開始了防凌汛的巡查工作。“淌凌密度小的時候,我們一天巡查兩次;淌凌密度大的時候,我們一天巡查四次。越是天冷,我們越往河邊跑。”周海波告訴記者。
周海波是墾利黃河河務局護林管理段段長,從事治黃工作已有20余年。護林管理段是黃河下游右岸的最后一個管理段,共有9名職工,退伍軍人7人,大學生2人,平均年齡29歲。退伍軍人秉承退伍不褪色的精神,帶領年輕人組建了黃河尾閭最后一支治黃尖刀班。
護林管理段所管轄的黃河大堤有30多公里,每次巡查一個來回就要走60多公里路。這一次巡查,冰凌觀測組來到了葦改閘控導處,這是容易發生險情的一處工程。“我們段有六處工程,其中葦改閘控導、護林控導、十四里險工是巡查的重點,這三處因為地形彎折,容易堆積冰凌,形成冰橋、冰壩。”周海波介紹說。
探摸根石是個技術活,需要三人配合才能完成,一人負責到岸邊用探摸桿探測,一個人在岸上負責用繩索牽引,另外還有一個人負責記錄。周海波一邊記錄一邊告訴記者,“發現有根石走失,我們得及時報告、及時搶修,保護好岸邊工程。”三個人配合默契、操作嫻熟,每到一處他們便迅速投入工作。
“我們治黃人有兩大使命,一是守住岸邊的工程,二是維護好堤壩,看好黃河水。夏天防汛,冬天防凌,日復一日地不間斷巡查。”周海波說。
黃河水黃河人,一代一代流不盡。今年護林管理段又來了兩個95后小伙子,一個叫李政良,一個叫宋孟康,年輕力量的加入,讓這支隊伍更有活力了。“雖然巡查黃河的工作很枯燥,但是守住黃河的安瀾就是守護一方百姓的平安,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活干好。”剛從事治黃工作的李政良激動地說道。
確保黃河安瀾,責任重于泰山。護林管理段上下一心、團結協作,在防凌防汛、工程管理、經濟創收等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績,先后獲得山東黃河河務局“工程管理先進集體”“優秀‘五型’段所”“五強控導”等榮譽稱號。

記者感言
冬日的黃河岸邊雖然寒冷,但母親河并不寂寞,一個個在寒風中堅守的身影是最忠實的陪伴。治黃人沒有豪言壯語,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,但他們干一行,愛一行,專一行,默默地守護著母親河,用實際行動闡釋著對治黃事業的無限忠誠。
(記者 劉明靜 任強 通訊員 宋孟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