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植戶張小兵(右一)正忙著收獲西紅柿。 通訊員 常營超 報道
“汁兒多、味道甜,咬一口,回味無窮,真的很有小時候吃過的味道……”東營區六戶鎮武王村西紅柿種植大棚內,前來旅游采摘的游客對品嘗的西紅柿贊不絕口,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藤蔓,長勢喜人。
30年前,這里默默無聞,農民翻土種地,按部就班,玉米收獲了種麥子,麥子收獲了種玉米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1992年,六戶鎮武王村的變化開始了,當地開始嘗試種植西紅柿,發展蔬菜產業。30年過去了,武王村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村莊,種出來的“武王紅”西紅柿已經成為遠近聞名,被各地經銷商所認可的“大品牌”,依靠一棵棵西紅柿,武王村走上了產業振興、農民增收、鄉村變美之路。
走進采摘大棚的深處,西紅柿的清香和泥土氣息撲鼻而來,在一片生機勃勃的秧苗間,種植戶張小素正熱火朝天地忙活著?吹接浾叩絹,她隨手摘了幾個西紅柿塞給我們,自己也隨手摘下一個用袖子擦了擦就吃了起來,“你嘗嘗俺們的西紅柿,絕對和外面的不一樣。”記者拿起西紅柿掰開后,能看到飽滿的西紅柿籽和綿密的沙瓤,咬一口,酸中帶甜,厚實的沙粒感在唇齒間徘徊。
聽到記者的贊嘆,武王村黨支部書記宋金亮打開了話匣子:“專家給俺們村西紅柿鑒定過,都說這種西紅柿完全可以擔當一個特色的農產品品牌,俺們村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、優質富養的土質、全年不斷的黃河水灌溉資源,種出的西紅柿果形好,大小適中,沙瓤果肉多,酸甜可口。”
這“小小”的西紅柿究竟能給武王村帶來多大的改變?宋金亮為我們算了一筆賬:西紅柿一年兩茬,畝產2.5萬斤以上,按照每斤5元左右價格,一畝地的累計收入超過了12.5萬元。一戶農民種植一個占地2.7畝的棚,一年的毛收入就能達到34萬元。
“感謝黨的好政策,幫俺們致富!”見到有人來訪,正在棚里忙活的張小兵一邊提著桶,幫客人裝西紅柿,一邊喜滋滋地介紹,臉上也笑開了花。
不僅如此,2019年,在武王村黨支部的帶領下,武王村在西紅柿種植基地打造旅游觀光采摘中心。走進采摘中心,硬化的道路筆直通暢,高標準大棚鱗次櫛比,在棚區道路兩旁新種植海棠樹1000余棵,進一步提高了觀光、綠化效果。同時,每年六戶鎮、區文旅局等單位組織舉辦西紅柿文化節,提升了武王西紅柿的知名度和品牌認可度,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采摘觀光。
如今,武王村繼續堅持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之路,做大做強“武王紅”西紅柿品牌,進一步擴大訂單規模,提升旅游采摘知名度,促進周邊種植戶不斷擴大種植規模,以西紅柿小產業帶動全村產業大興旺,走好走強產業興村路。“下一步,我們打算圍繞西紅柿產業建設工廠化育苗中心和西紅柿交易中心,實施‘番小茄’產業高質量發展計劃,打造研學教育基地,培育‘番小茄’文化品牌,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樣板。”駐村第一書記王任達對未來武王村的發展充滿信心。
(記者 任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