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末春初,年味正濃。利津縣黃河岸邊廣袤的稻田里,機聲隆隆,黃草卷地,似乎是陣陣春雷轟鳴。
記者走進廣袤的稻田地里,看到利津春喜農機合作社的社員機手們正在開著打捆機耬草、打捆、裝運等秸稈流水作業。今年春節,社員機手們格外忙碌,由于去年水稻收割較晚,他們的秸稈回收作業需要加班加點,在拖拉機上過大年。
“現在轉速是1000轉,車速是7.8公里每小時,上午能收150畝地。”利津春喜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春儒駕駛的這臺新式打捆機,是合作社去年剛花“重金”購置的進口機。他自豪地說:“這臺打捆機作業效率高,一天能完成800多畝地的秸稈收集,我們春節不休息,爭取完成1500畝地。”
自1989年初中畢業之后,王春儒做夢都想著買一臺拖拉機。他偷著跑了幾個親戚家借了3000元錢,把一臺“小鐵牛”——手扶拖拉機開回了家,到家以后還挨了父親一頓打。而現在,光眼前這臺打捆機就價值180多萬元。王春儒感慨:“要不是黨和國家政策好,變化哪有這么大。”
王春儒從小跟著在生產隊趕馬車的父親趕車、開拖拉機,后來隨著土地規;洜I程度越來越高,他帶著鄉親們成立了自己的農機合作社,他們的機械已經從“小鐵牛”陸續換成了“小十二”“二十五”“五十五”等大馬力拖拉機。合作社也已發展社員100多人,擁有大中型拖拉機62臺、自走式聯合收割機22臺,各種配套農機具100多臺套。自走式采棉機、大型青貯機、深松機、激光平地機、植保無人機一應俱全,總資產達到了2000多萬元。合作社被評為“國家合作社示范社”。目前,合作社已流轉和托管周邊村鎮土地4萬多畝,建起了全省最大的機采棉示范基地,實現了2萬多畝棉田的全程機械化種植和衛星導航無人駕駛播種。
特別是合作社探索推行了土地流轉和托管兩種模式,建立了“統一生產資料、統一技術服務、統一種植、統一田間管理、統一產品銷售、公開公平社員分紅”的“五統一分”管理制度,讓鄉親們以土地入股分紅,成了帶動一方群眾致富增收的農機“火車頭”。僅目前的秸稈回收作業,就不費農戶一點兒力氣,輕松實現了變廢為寶。
據王春儒介紹,這些秸稈合作社以每畝22元錢給農民,然后把它收集起來,賣給奶牛廠。這樣,農民有了一塊收入,合作社也有了收益,不但實現了秸稈禁燒,也實現了秸稈再利用,農民和合作社實現了共贏。
去年以來,由于秋季雨水大,地里進車困難,王春儒帶著他的社員們創新投入10多臺履帶式收割機,全力提前搶收玉米、水稻,一直忙到現在,僅剩了秸稈回收作業尚未完成,讓大家過了個忙活年。
雖然是在地里、在拖拉機上過年,但社員們忙忙活活之余,也熱熱鬧鬧,貼春聯、吃餃子、搶紅包一樣都不少。他們在每臺車上貼上了大福字,希望鄉村振興蒸蒸日上,合作社越來越好,社員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。
(記者 王敏 通訊員 劉明陽)